日志样式

从代码到部署:等保要求下软件开发的安全编码指南


某金融科技公司因核心交易系统存在 SQL 注入漏洞,被黑客窃取 3 万条用户银行卡信息,不仅因未满足等保 2.0 “计算环境安全” 要求被罚 80 万元,还被迫暂停业务 —— 此类安全编码缺失导致的合规风险屡见不鲜。等保 2.0(GB/T 22239-2019)将 “代码安全” 纳入核心合规维度,要求从编码规范、漏洞防控到部署验证构建全流程防线。本文结合等保关键条款,拆解从编码到部署的安全实践,为开发团队提供合规方案。


一、写代码前:先明确等保要求,划好安全底线


安全不是写代码时临时想的,得提前把等保的要求理清楚,让开发团队知道 “哪些安全点必须做到”,避免后期返工。


1. 先搞懂:等保里哪些要求和代码有关?

等保里和代码安全直接相关的要求,主要集中在三类,不用记专业名词,理解核心目的就行:

系统使用安全:要保证别人不能随便登录、访问数据,比如登录时密码要够复杂,代码里得有防 “别人钻空子访问” 的逻辑;

数据安全:用户的敏感信息(比如身份证、银行卡号)不能明文存、明文传,开发时得考虑 “怎么把这些信息加密,或者隐藏关键部分”;

运维追溯安全:谁改了代码、改了什么,都得有记录;发现代码有漏洞,修复过程也要记下来,方便后续核查。

举个例子:等保三级要求 “核心系统登录得有双重验证”,那写代码前就得明确 “登录模块必须加验证码或动态令牌”,不能等代码写完了才想起要加。


2. 定好规则:哪些代码不能写,哪些必须做?

开发团队得一起定个《安全编码规则》,明确 “哪些事绝对不能做,哪些事必须做到”,比如:

不能做的:比如代码里不能直接写密码、密钥(避免代码泄露后,别人直接拿到关键信息);不能随便相信用户输入的内容(防止黑客搞破坏);

必须做的:所有用户输入的内容都要检查格式(比如 “订单号只能是数字”);敏感信息要处理(比如手机号中间几位用 * 代替);操作日志里得有 “谁操作、什么时候、做了什么”。

再做一个简单的《安全检查清单》,列 20 条左右关键项(比如 “有没有直接写密码”“用户输入有没有检查”),开发人员写代码时对着查,就不容易漏。

 

二、写代码时:盯着等保核心要求,把安全嵌进去


写代码的过程中,要重点防住那些容易让黑客钻空子的地方,这些也是等保常查的点,用通俗的话讲清楚怎么防:


1. 防 “黑客乱输入搞破坏”:用户输入要把关

黑客常通过 “输入特殊内容” 骗系统出问题,比如在搜索框里输一串奇怪的字符,就能看到所有用户数据。要避免这种情况,写代码时得做好两件事:

先检查用户输入:明确 “什么格式的输入是允许的”,比如 “手机号只能是 11 位数字”“订单号只能是数字和字母”,不符合的就拒绝;

显示内容要处理:用户输入的内容在页面上显示前,要先 “过滤”—— 比如有人输入带特殊符号的内容,系统要自动转成安全的格式,防止页面出问题或泄露信息。

比如某电商的商品搜索功能,因为没检查用户输入,黑客输了一串特殊字符,就看到了所有商品的后台数据,这就是没做好输入把关的后果,也不符合等保 “数据不能随便被访问” 的要求。


2. 防 “敏感信息泄露”:加密、隐藏要到位

用户的身份证、银行卡号这些敏感信息,是等保重点保护的对象,写代码时要做好 “加密” 和 “隐藏”:

传的时候、存的时候要加密:这些信息在系统间传输(比如从 APP 传到服务器)、存在数据库里时,都要变成 “乱码”,只有授权的人能解开;

开发测试时要隐藏:开发或测试的时候,不能用真实的用户信息,比如把手机号改成 “138****5678”,身份证号隐藏中间几位,避免测试数据泄露。

之前有个企业,把加密用的密钥直接写在代码里,代码泄露后,黑客用这个密钥解开了数据库里的用户信息,就是没做好加密的关键步骤。


3. 防 “越权访问”:谁能做什么要明确

“越权” 就是 “不该你做的事,你却能做”,比如客服能看到所有客户的身份证号,这就不符合等保 “权限最小” 的要求。写代码时要:

登录要够安全:密码不能太简单(至少 12 位,要有大写、小写、数字),长时间不换要提醒更换;重要账号(比如管理员)登录,除了密码还得要验证码;

权限要分清楚:客服只能看自己负责的客户订单,财务只能看自己负责的账单,不能让一个人看到所有数据;而且不管前端页面有没有隐藏功能,后端代码里都要再检查一次权限,防止黑客绕开页面直接操作。


4. 防 “代码本身有漏洞”:避开高危操作

有些写代码的习惯容易留下漏洞,等保也会查这些,比如:

不要用有风险的工具或功能:有些代码工具本身不安全,开发时要避开;

用别人的组件要小心:开发时会用到别人写的 “零件”(比如某个功能模块),要先检查这些 “零件” 有没有安全问题,有漏洞的要及时更新;

日志要记清楚:谁操作了什么、操作结果怎么样,都要记在日志里,至少存 6 个月,方便出问题后追溯,这也是等保要求的 “可追溯”。

 


三、代码写完后:测试 + 部署,把好最后一关


代码写完不代表安全了,还得通过测试找问题,上线时也要注意环境安全,这才能符合等保的 “运维安全” 要求。


1. 测试:模拟黑客找问题

不能只测试 “功能能不能用”,还要测试 “安全不安全”:

用工具扫代码:用专门的工具检查代码里有没有明显的漏洞,比如 “有没有直接写密码”“有没有没检查的用户输入”,发现高危问题必须改完;

模拟黑客攻击:找专业人员试着像黑客一样操作,比如用普通用户账号能不能看到别人的数据,能不能通过输入特殊内容搞破坏,验证代码的防护效果;

再查一次组件漏洞:确认之前用的别人的 “零件”,都已经更新到安全版本,没有漏洞。


2. 上线部署:环境要隔离,配置要安全

上线时的环境和配置如果不安全,之前的努力可能白费,要注意:

开发、测试、正式系统要分开:不能把测试用的数据或配置,用到正式系统上,避免测试数据泄露或影响正式业务;

服务器要关 “无用功能”:正式用的服务器,要关掉用不到的端口或功能,比如远程登录的旧功能,防止黑客通过这些入口进来;

上线记录要完整:谁负责上线、什么时候上线、改了哪些内容,都要记下来;代码版本要管理好,不能随便改了代码就直接传到正式系统。

 

四、常见误区:这些认知偏差要避开


觉得 “安全编码只是开发的事”有些企业让开发写完代码直接上线,测试和安全团队都没参与,结果代码里的漏洞没发现,等保测评时出了问题。其实安全编码需要开发、测试、安全团队一起配合,安全团队给规则,测试团队找问题,才能做好。

觉得 “用工具扫一遍就够了”工具只能找到明显的技术漏洞,像 “客服能看到别人的客户数据” 这种业务逻辑上的问题,工具查不出来。得结合人工检查和模拟攻击,才能全面找问题。

觉得 “等保过了就不用管了”等保测评通过不代表代码永远安全,新的漏洞会不断出现。要定期检查核心代码的安全情况,更新安全规则,不能掉以轻心。


结语

等保要求下的安全编码,不是 “额外的麻烦”,而是避免企业被罚款、业务停摆的必要措施。不管是开发团队还是企业管理者,都要跳出 “先做功能、再补安全” 的思维,把安全融入写代码的每一步。

如果在实际操作中,不知道 “加密该用什么方式”“权限该怎么分”,可以结合等保的具体要求和自己的业务场景来定,重点是让安全真正落地,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。